無縫鋼管在特定條件下會生銹,但其生銹傾向與材質、環境及防護措施密切相關。以下從材質特性、生銹原因、影響因素及防銹措施四方面展開分析:

一、材質特性與生銹傾向
碳鋼無縫鋼管
成分:主要成分為鐵(Fe)和碳(C),含碳量0.06%-2.11%,可能含少量硅(Si)、錳(Mn)等元素。
生銹原理:鐵與空氣中的氧氣(O?)、水(H?O)發生電化學反應,生成鐵銹(主要成分為Fe?O?·nH?O)。
生銹速度:在潮濕、含鹽或酸性環境中,生銹速度顯著加快;干燥環境中生銹緩慢。
不銹鋼無縫鋼管
成分:含鉻(Cr)≥10.5%,可能添加鎳(Ni)、鉬(Mo)等元素(如304不銹鋼含18%Cr、8%Ni)。
防銹原理:鉻在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(鈍化膜),阻止氧氣和水滲透,從而抑制生銹。
生銹條件:當鈍化膜被破壞(如劃傷、接觸氯離子(Cl?)或高溫環境),可能發生局部腐蝕。
二、生銹的主要原因
環境因素
濕度:相對濕度>65%時,水蒸氣在鋼管表面凝結,加速電化學腐蝕。
腐蝕性介質:
工業大氣:含SO?、NO?等酸性氣體,與水結合形成酸雨,腐蝕性增強。
海洋環境:Cl?濃度高,破壞鈍化膜,導致點蝕或縫隙腐蝕。
土壤:含電解質(如鹽分、微生物),形成腐蝕電池,加速地下管道腐蝕。
溫度:高溫環境(如鍋爐管道)加速化學反應速率,提高腐蝕風險。
表面狀態
劃傷或缺陷:表面劃痕、焊接缺陷等破壞鈍化膜,成為腐蝕起點。
污染附著:灰塵、油污等覆蓋表面,形成局部微電池,加劇腐蝕。
材質與工藝
碳含量:碳鋼中碳含量越高,生銹傾向越大。
熱處理狀態:回火或淬火處理不當可能導致晶間腐蝕(如不銹鋼敏化態)。
加工殘留:冷拔或冷軋后未徹底退火,殘余應力可能誘發應力腐蝕開裂。









